近日,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“沙海逐绿 漠野生屏”实践小队走进内蒙古磴口县,围绕乌兰布和沙漠治沙模式开展暑期调研。小队以“历史溯源—科学探因—多元聚力—生态富民—精神传承”为路径,深入探寻“磴口模式”智慧,在实践中感悟治沙精神,传递生态保护使命。
此次调研紧扣荒漠化治理核心,小队足迹覆盖磴口县博物馆、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、中国林业科学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(沙林中心)、磴口县气象局、磴口县林草局、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(SEE基金会)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、奈伦湖生态公园、王爷地肉苁蓉产业区、光伏治沙基地、葡萄酒庄园、磴口县沙金红生态农场、国营新华林场、巴彦高勒镇团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关键点位。
调研期间,小队开展丰富实践活动与深度交流:参与“弘扬楷模精神 共筑北疆团结”主题党日活动,联动腾讯公益“久久公益节”助力SEE基金会“种植一亿颗梭梭”计划,开展1次直播助农活动,亲身实践草方格沙障制作与植物标本采集;累计对话60余名群众,针对青少年开展荒漠化知识科普与问卷调研50余人次;专访磴口县委统战部副部长、民委党组书记贾新霞,磴口县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副站长张丽华,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发展改革和治沙产业股股长王海龙等干部,与沙林中心赵英铭老师、SEE基金会谢军、县民委副主任孟姣、磴口气象局工作人员等展开专业交流。此外,小队还通过发布科普推文、宣传视频,扩大荒漠化治理知识传播范围。
通过调研,小队成员收获颇丰,深刻认识到治沙的多重内涵:治沙是科学与实践的结合,赵英铭老师分享的沙林中心针对防沙治沙的成果,让大家明白科学方法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;治沙是坚守与协同的接力,科研人员、政府工作者、公益志愿者、当地百姓的共同参与,诠释了“代代接力、多方协同”才能让绿色延伸;治沙是“生态与民生”的共赢,肉苁蓉产业、光伏治沙、生态农场等模式,展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成效;治沙更是“初心与使命”的传承,新华林场的变迁、老人口中的“从吃沙到看绿”,让“黄河流碧水,赤地变青山”的信念更加坚定。
小队成员表示,此次实践不仅将课堂知识与实地调研深度融合,提升了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,更坚定了投身生态治理的职业方向。未来,将以“知山知水,树木树人”校训为指引,带着调研收获传承治沙精神,用青春之力助力生态保护,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更多土地上铺展,践行“替河山装成锦绣,把国土绘成丹青”的北林使命。
来源:北京林业大学“沙海逐绿,漠野生屏”实践团队
发表评论